动态资讯

首页    政策    小秸秆大产业:协同发力破瓶颈—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委员、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彭飞

小秸秆大产业:协同发力破瓶颈—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委员、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彭飞

创建时间:2016-10-26 15:05

“秸秆产业是涉及‘三农’发展的大产业,通过秸秆产业化全方位、全产业链的模式和介入,将对我国新能源、环保及‘三农’事业起到高效推动作用。”近日,由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(以下简称“秸秆联盟”)主办的“中国国际秸秆产业博览会”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。会上,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委员、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彭飞如是说。

秸秆产业供需两旺

据了解,此次“中国国际秸秆产业博览会”历时4天,参展企业近千家,每日观展达10万余人次,现场成交额3.6亿元,意向签约近70亿元。同期,还举办了中国秸秆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暨重点项目融洽会、中国秸秆产业技术峰会、中国秸秆产业项目对接会、精准扶贫捐赠等活动。

秸秆产业缘何有如此高的热度?

“我们在吉林调研时,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于强向我们介绍,吉林省年产秸秆4000万吨,其中玉米秸秆3500万吨,资源密度10.87吨/公顷,位居全国第一。但其中有40%被白白浪费,而且每年4月和11月秸秆焚烧集中期,空气质量直线下降。”彭飞说。

秸秆到底是废还是宝?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编制的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》显示,秸秆具有肥料化、饲料化、原料化、基料化和燃料化等“五料化”利用途径。玉米秸秆青贮的饲料中益生菌、蛋白质、糖分和粗纤维的软化功能都比较好,有助于提高肉牛各种微量元素的吸收,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肉的品质。

“通常一头肉牛出栏要20个月左右,每头能卖1.5万元左右。现在用上秸秆青贮饲料,18个月就能出栏,钱一点也不少卖,肉质还好。”彭飞转述了秸秆联盟在调研时一位农民的话。据测算,每亩玉米田仅秸秆就能让农户多收入200元左右,这对冲玉米库存过剩和粮食价格下跌,是对农民收入的有益补充。

此外,秸秆已经成为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,是优质的生物质能源。“两吨秸秆相当于一吨煤!四吨秸秆相当于一吨粮食!”彭飞如是折算。2012年,全国秸秆能源化利用量1.079亿吨,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3.6%。然而,这与秸秆的高效利用、市场前景尚有较大差距。

协同发力打破瓶颈

严格的“禁烧令”、“秸秆也是宝”等科普宣传,仍挡不住农民的“一把火”。究其原因,不难发现,农民有自己的一本账。宏观层面的秸秆产业利国利民,到了农民这里只会考虑划不划算。东北一些农民这样概括“秸秆不烧种不了田,运走秸秆白种田,拿走秸秆不要钱”。这些话道出了秸秆离田成本与农民积极性之间的关系。

“秸秆的收储运体系不完备,导致秸秆离田成本较高,是影响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秸秆在‘五料化’的产业链条中被公认的明显优势是成本低,但将收储运的成本计算在内,则严重制约了成品价格优势。”彭飞说。

彭飞认为,秸秆收储运难的原因,主要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要发挥各方面优势,共同助力推进。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《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》、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》以及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》等文件的规定,由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(培育)联盟批准成立的。而该联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联盟成员的优势和积极性,开展技术合作,抱团取暖,形成合力,解决秸秆产业产能低、效益差、产业发展困难等问题。据了解,秸秆联盟成立以来,已多次组织实地调研、项目对接,并编辑出版了《中国秸秆产业蓝皮书》。

秸秆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,有了合力还需要具体措施。彭飞建议,秸秆产业的收储可采用农村合作社模式,运输半径在两公里左右,形成星罗棋布的格局;政府则可以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;企业可按市场规律运营,健全政府、企业、农民利益共同体机制,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向市场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方向发展。